在承德广袤乡野间,一群扎根基层的党建带头人,正以初心为墨、实干为笔,书写乡村振兴的壮阔篇章。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孤山村党支部书记孙金龙,怀揣“一人富不如全村富”的信念,放弃城市高薪毅然返乡。承德县高寺台镇党委书记马志江,则擎起“双色经济”发展大旗。他创新构建“党建+产业”融合机制,成立“双色经济攻坚党支部”,精准制定“生态立镇、产业强镇、文旅兴镇”战略,走出生态与效益双赢之路。丰宁满族自治县石人沟乡宽沟村村支书吕文广毅然关停自家红火门市,扛起重任,点燃振兴希望,连续四年获评“五好党组织”,印证了“头雁领航、党建聚力”的振兴力量。

小粉条“链”出大产业
走进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朝阳湾镇孤山村,一个叫“城子沟”的地方隐藏于大山之中,宁静秀美。蓝天白云下,绿油油的谷子秧苗生机盎然,竞相生长。微风吹过,激起层层绿色“浪花”,勾画着美好“丰”景。村民正在谷子田间锄地。
“咱们今年种植了油葵300亩,土豆200亩,黏玉米、黄豆、油菜、谷子、红豆、黑豆等杂粮100亩,依托这几年手工粉条打开的销售渠道,发展订单农业。咱今年种植的土豆、杂粮和油葵,全部不打农药、不上化肥,让农作物保持童年时代的口感。”孤山村党支部书记孙金龙说。
孙金龙多年前在北京、天津等多个城市工作,但一直渴望能在自己家门口创业过上好日子,并带领村民一起致富。2015年,他放弃城里不错的工作,返乡创业。几经考察,孙金龙决定开一家小型工厂,专门生产手工粉条。那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他有信心把这个行业做好。“家乡围场是全国马铃薯之乡,马铃薯淀粉是手工粉条主要的原材料。围场手工粉条生产的历史非常悠久,手艺已经传承了上百年。”孙金龙通过整合已经有的粉条生产资源,将手工粉条生产作为自己返乡创业的支点。
从一开始的小型工厂做起,2020年孙金龙投资200万元成立欣龙食品有限公司,建起1000多平方米的粉条加工厂区。目前,该企业已初具规模,正常情况下有20位村民员工,每年9月至春节期间需要用工40多人,他们中大多数都是村里的脱贫户、家庭妇女和一些年龄大很难外出打工的老手艺人。
“我每个月可以拿到6000元工资,家里的20亩地种植马铃薯,还能有一笔收入,感觉生活很幸福。”漏粉大师傅王玉林高兴地说,一年当中可以干6个月,加工粉条有收入,春播时节不耽误种地,秋天不耽误收秋。
2018年,孙金龙被推举为孤山村的村支书。在孙金龙的带领下,村里人开始富裕起来,实现了“人不出村,增收致富”。“一个人富裕不算富,全村富裕才算富!只有村里企业多了、产业兴旺了,更多的家庭才能走上富裕的道路,农村地区才能真正获得发展、改善生活。”孙金龙说。
“现在,我们粉条厂年加工粉条达350吨。产品分为普通粉条和礼盒包装的精品粉条,普通粉条每公斤4元,精品粉条每公斤卖到6元。我们生产的粉条色泽晶莹、口感筋道、质量上乘,还注册了‘孤山城子沟’商标,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粉条畅销河南、山东、内蒙古等地。刨除各项开支,粉条厂年纯收入有50多万元。我们通过发展粉条产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孙金龙说。
近年来,围场因地制宜做优做强特色产业、绿色产业,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形成了特色明显、效益突出、市场潜力大的主导产业。“新农人”不仅让“会种田”蜕变为“慧种田”,还引入电商运营、农文旅融合等“新农技”,为农村添活力、助农民增收益。

“双色”经济绘出振兴蓝图
近年来,承德县高寺台镇以乡村振兴为契机,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定位全镇“双色经济”发展思路。在“绿色”经济领域,以普宁机场及承朝高速所在区域七个村为核心,大力发展乡村民宿、旅居托管、文旅商贸等第三产业。2024年,在市重点“牧蓝谷”项目提升基础上,引进建元科技投资4668万元建设农文旅综合体项目,并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成立“科技小院”。如今皱叶菜、西兰苔、蝴蝶兰等高端特色产品已投入市场,在原有省级非遗乔杖子村剪纸基础上,牧蓝谷行宫菜今年获批市级非遗。
“过去守着矿山只能‘吃资源饭’度日,现在家门口有了文旅项目、现代化企业,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刘大姐的话语,道出了全镇群众的心声。近年来,高寺台镇党委书记马志江带领全镇干部群众,紧扣全县发展战略,以“融合双色经济、协同四区建设”为核心,深挖生态与资源优势,推动绿色产业与红色文旅双轮驱动,书写了经济腾飞、百姓富足的精彩答卷。
马志江坚持把党建作为引领发展的“红色引擎”,创新“党建+产业”模式,成立“双色经济攻坚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深入企业、村户调研200余次,收集发展建议130余条,制定“生态立镇、产业强镇、文旅兴镇”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搭建政企沟通平台、党员带头示范,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凝聚起全镇上下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2024年,全镇财政收入达2.2亿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46%,创历史新高;新增就业岗位800余个,带动300余户脱贫家庭稳定增收。从深山矿区到文旅胜地,从传统产业到绿色转型,高寺台镇的每一步跨越,都凝聚着马书记和全体干部群众的智慧与汗水。未来,这座红绿交融的活力城镇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深耕“双色经济”,向着乡村振兴的更高目标奋勇前行!

新思路激活乡村新潜能
丰宁满族自治县石人沟乡宽沟村是一个辖3个自然村、6个居民组,有832口人、2000亩耕地的深山村。吕文广上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后,凭借初心、担当和胆识,只用四年多就把宽沟村从一穷二白的“烂摊子”逆袭成连续四年荣获“五好党组织”称号的先进村!
2021年38岁的吕文广高票当选宽沟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上任后,吕文广心里“拔凉拔凉”的,当时村党组织软弱涣散,在县里是挂了号的“后进村”,老百姓不信任村班子;产业就玉米、谷子那两样,村集体穷得叮当响,还有百万外欠的“窟窿”……这样的“烂摊子”摆在眼前,吕文广没有退缩,心里就一个念头:必须干出个样儿,给乡亲们一个交代!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作为村里的“当家人”,面对软散乱的村情实际,吕文广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凝心聚力,发挥好村党支部书记的核心作用。他带着党员干部挨家挨户串门,听大伙倒苦水、提意见;他还利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给村民们讲政策。慢慢地,大家明白了乡村振兴是咋回事,知道发展产业能给自己带来实打实的好处,村班子也重新赢得了信任。民富村强是吕文广的竞选承诺,也是他作为“当家人”的初心执念。2021年,宽沟村引进种植大户合作搞订单农业,种红薯、杂粮和中药材,效益不错,想着来年扩大规模。2022年村里成立兴舟园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1000亩地,让集体和村民都有收入。吕文广深知“产业兴百姓才能富,没有产业的乡村振兴难以走深走远”。
老百姓最相信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尝到有钱赚的“甜头”后,以前反对的村民,现在争着加入合作社。今年,宽沟村把全村2000亩地全部流转给合作社,种红薯300亩、辣椒400亩、麒麟瓜300亩、有机杂粮200亩、苍术100亩,种植单产提升玉米700亩,还用上新技术,打算搞红薯深加工,让地里长出更多“金疙瘩”。
四年,宽沟村实现了从“烂摊子”到“五好村”的华丽蝶变!“奋斗之路充满艰辛,逆袭的过程到处都是挑战,这一路走来实属不易,但看着宽沟村越来越好,一切都值了!”吕文广说,“以后,我还打算联合周边村子扩大种植,搞农机服务和深加工,发展智慧农业,继续完善基础设施。我相信,只要大伙齐心协力,宽沟村的振兴路肯定会越走越宽!”(王东领 刘海波 马滢滢 康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