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播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十四五”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记“要把就业当作民生头等大事来抓”殷切嘱托,从“六稳”“六保”之首到“四稳”之首,始终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推进落实,截至今年5月,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67.2万人次,提前完成“十四五”时期预期目标,全省就业形势持续稳中向好。
完善叠加发力就业政策支持体系。出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35条、全力稳就业促发展惠民生21条等系列政策文件,兑现各类就业创业补贴补助145.1亿元。打好“缓降返补”政策“组合拳”,落实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助企纾困政策。实施创业带动就业计划,开展“创响龙江”等行动,优化以29家省级创业示范基地为龙头、104家各级孵化基地为中坚的创业载体布局,扶持创业项目3.6万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7亿元。
构建立体化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实施“技能龙江行动”,开展农民工技能素质提升工程等专项培训,推广项目化培训模式,累计培训170.5万人次。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225个,建成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99个,规范开展高技能人才技能研修、技术革新、技能攻关等活动。备案207家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开发112个龙江特色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推行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累计认定32.7万人。举办全省职业技能大赛,充分发挥以赛弘技、以赛选才、以赛促训作用,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健全精准高效重点群体就业帮扶体系。开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攻坚计划、就业服务攻坚等行动,推动企业吸纳、创业引领、基层成长、见习培训同向发力,历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帮扶就业率均在95%以上。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情暖农民工就业促增收”等专项行动,推动劳务协作、返乡创业、技能提升“多轮驱动”,脱贫人口务工就业均超额完成19.67万人年度目标。完善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常态化提供失业登记、技能培训、岗位推荐等递进式帮扶,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5.4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
打造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均等普惠、功能完备、帮扶精准、基础巩固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专业化水平。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537个,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开发“就在龙江”“零工之家”等智慧就业服务平台,推动就业服务与数字赋能有机结合。打造劳务品牌矩阵,培树省级劳务品牌50个,市级劳务品牌153个。举办“东北三省一区大型招聘活动月”“省市县三级联动大型招聘会”等招聘活动3.6万场次,发布就业需求576.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