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V领|曾芳勤谈“跨界”机器人赛道:做好准备等“风”起

时间:2025-07-09 18:29:00

央广网北京7月9日消息(记者 黄昂瑾)近日,领益智造(002600.SZ)正式向市场官宣其在机器人产业上的战略布局。

央广财经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领益智造在机器人业务方面进展频频。今年4月,领益智造与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月,领益智造宣布建成人形与具身机器人整机组装和关键零部件生产线。6月,领益智造与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元新创”)达成深度战略合作。

在此之前,精密制造商、“果链”公司或是领益智造更为市场熟悉的定位。如今,从覆盖多种智能终端产品到进军新能源汽车赛道,再到加速入局机器人行业,领益智造如何做到每一步都踩在“风口”上?从消费电子行业“跨界”布局机器人业务,领益智造遵循什么样的业务布局思路和转型实践路径?近期,领益智造董事长曾芳勤在接受央广财经记者专访时给出了答案。

入局机器人赛道:先有大浪,才能淘沙

央广网:从领益智造在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历程来看,从工业机器人到特种机器人,再到人形机器人,有一个非常长期和相对系统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领益智造对于布局机器人赛道遵循什么样的思路?

曾芳勤:我们原来是聚焦在整个消费电子领域,基本上全球最著名的公司我们都是供应商。我们从元器件起家,从材料到模组到整机组装,在参与全球市场和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强的制造能力、管理能力和质量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始考虑下一步往哪走。

在新能源汽车之后,我们认为下一个关键机会是机器人。从消费电子加工转向机器人加工,理论上应该是可行的,但实际上,机器人的稳定性,运动控制,拉杆、丝杆的顺滑程度,整机轻量化等环节都需要标准。以手机为例,我们要做100万次以上的测试,包括跌落测试、噪音测试、防水测试、声的测试、光的测试等等,机器人制造是否具备这样的测试标准?未来,机器人应该有皮肤,皮肤用什么材质,是否有温度,做到什么状态是最好的,目前全球范围内都没有标准。我们希望成为这方面的领军企业。例如我们和国创中心合作,希望通过提供硬件加工和服务的实践积累,在机器人产品测试标准方面做出贡献。

央广网:您认为目前机器人市场的热度和产业发展的节奏之间是否存在冲突?

曾芳勤:基于纯制造企业的背景和经历,我以前对资本市场是有一点排斥的。比方说几年前做半导体,我当时非常担忧投资会过热。但是现在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如果一开始连大浪都没有,何来淘沙?淘不出金子来。现在市场的关注或者是资本的关注,我认为是应该的。

对于企业来讲,第一,我们要在这种热度中非常坚定,有自己的战略定力,(想清楚)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要做什么。第二,要思考投资规模和人才储备等因素。要想跨越这个周期,上一个周期的产品进步和迭代更新所创造的利润和价值,能不能支撑我们现在将要投资的这些产品?能扶持多久?需要不断地进行精算和平衡,一定要做,但是要小心谨慎地做。要穿越各种不同的周期,就是要在市场越寒冷或市场过分热的时候,保持自身定力,(保持)不喜不悲的、淡淡的定力,但是在做实际动作的时候,又有爆发力。

业务多元布局:不是“追风”,而是等“风”起

央广网:我们看到,当前领益智造主要的业务布局几乎都在“风口”上,这么理解是否准确?领益智造在业务布局上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逻辑?

曾芳勤:要非常专注,不能这也碰那也碰,不能够什么都想,而是要想清楚自身最擅长什么,然后从你最擅长什么开始往上延伸,等到你真的成为了某个细分行业的第一名、第二名,很多机会就会过来。同时企业需要建立起自身的研发能力,培养敏锐的商业触觉和科技触觉,把握未来科技和技术会往哪里发展,从而进行前瞻研究和布局。当做了所有这些努力和准备,就不是我们在“追风”,而是我们早就准备好了等着“风”起,而且我们大概能够判断,“风”大概在什么时候会起来,所以不至于忙乱,不会措手不及。

央广网:计划收购江苏科达的进展是否顺利,这一布局又是和领益智造的哪些规划相关?

曾芳勤:挺顺利的。原来我们比较多地集中在消费电子领域,在汽车板块我们其实已经慢了,怎么办?我们首先收购了浙江锦泰,浙江锦泰的主要业务之一是生产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结构件,和金属相关,这就和我们的金属冲压技术和拉伸(技术)相关,在金属冲压这块我们在行业领先,所以我们就以我们比较擅长的领域为切入口,去进行并购,购买他们的资源和客户群,把我们的生产管理和自动化能力为他们赋能。

不过这个过程,我们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才真正适应,然后扭亏为盈。当我们花时间把自己调整好了以后,我们才有信心说我们跨界。当我们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就看哪一些领域是我们比较合适的,可以以我们擅长的去做延伸。我们希望能够跻身汽车这个万亿级市场,虽然现在大家都说竞争很激烈,但是艺高人胆大,我们觉得还是可以有所作为。

拥抱人工智能:制造业迎来“Smart Phone”时代

央广网:您怎么看待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给制造业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曾芳勤:我们看到人工智能这一次的浪潮,我们觉得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机会。首先它带来了一个更大的市场,它对我们制造业的助推作用无异于另外一个互联网,或者是从Feature Phone(功能手机)到Smart Phone(智能手机)的改变。由于AI应用的出现,让我们在Smart Phone发展到一定瓶颈期的时候,又打开了新的市场。AI对于软硬件的要求,带给制造业完全的更新。比如芯片散热的需求、电池蓄能的需求等,都呈现数量级的提升。这些新需求的出现意味着产品线和行业都会有一个完全的革命和提升,这将带给我们生意机会、投资机会、设备机会,还有人才机会等等,所以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天赐良机”。

当然,机遇也伴随着挑战,首先是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过去我们专注在制造加工和制造管理,现在需要能把软件、硬件综合使用的人才,需要对新业务有敏锐洞察力的人才。同时,在软件能力上,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应用,以及和AI应用的结合,对管理也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

央广网: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天赐良机”,领益智造在高端制造的基础上,如何把握时代机遇,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曾芳勤:我们已经变成“第N增长曲线”了,要不断地穿越周期。近些年由于国际地缘政治的一些关系,其实每一个企业都会思考自己在行业的布局、在全球的布局。为了不被大环境影响,的确有过相对保守的策略,但经过深思熟虑,我们认为作为全球化的公司,我们可以同步把握国内和海外市场。

比如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接纳和使用,让原本已经积聚了一定能力的制造厂商,也有机会参与全球的竞争,给我们带来巨大商机。

随着AI应用的逐步落地,领益智造计划在2025年全面发力机器人、AI眼镜、折叠屏、服务器等“第N增长曲线”,并称之为“人-眼-折-服”。我们认为要把握第N增长曲线,首先需要敏锐的市场触觉,真正成为探路者,然后在细分行业再成为全球的领军者。而在探索“第N增长曲线”的过程中,需要领军的人才,需要抢占技术高点,还需要组织管理的不断优化,去适配新业务的发展要求。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