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解码横琴科创:从实验室到产业链的湾区样本

时间:2025-05-01 21:26:00

珠江口的风掠过横琴岛,带着咸涩的海味与科技的锐意。在这片1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中医药AI大模型解析着千年古方的分子密码,类脑芯片模仿人类神经元的电信号跳动,手术机器人以微米级的精度切割肿瘤。横琴,这个曾经的“蕉林绿野”小岛,正以“澳门研发+横琴转化”的逻辑,将实验室的显微镜与生产线的机械臂串联成链,书写粤港澳大湾区最具雄心的创新脚本。

琴澳两地风光 受访者供图

走进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横琴实验室),机械臂在玻璃舱内精准抓取中医药材,无人化中药创制平台的全流程自动化系统正以“数字嗅觉”分析药性。柔性传感器缠绕在患者手腕,脉象被转化为跳动的数字图谱,千亿级中医药AI大模型同步扫描舌苔影像、体质数据,5秒内生成个性化药方。新一代人工智能、自动化与机器人技术与中药提取与浓缩、中药分离与纯化、中药成分结构表征和鉴定、生物活性测定等场景深度结合,通过数字化管理和人工智能算法,构建了中药活性成分的全景式数据库。

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 李旭 摄

在横琴,中药的“国际语法”正在被重新定义。“我们解构的不仅是药材成分,更是传统医学的底层逻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主任刘良站在中药新药创制“四化平台”前介绍,“中医药部分仍依赖于临床观察和经验总结,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撑”,刘良指出,如何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原理,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是横琴实验室的关键任务。

几公里外的另一栋白色建筑里,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的工程师们正调试一枚枚指甲盖大小的芯片。该研究中心团队攻克了晶圆级类脑计算芯片的计算架构、互连架构、物理架构等多项关键技术,创制了晶圆级片上系统“天琴芯海”,单芯片可支持2亿神经元拟态计算,为全球首颗亿级神经元规模的可编程类脑晶圆计算芯片,并成功研制出基于该晶圆芯片的首台类脑晶圆计算机。

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李旭 摄

能够模仿类脑结构的不仅仅只有计算机硬件。“我们分析了大脑皮层的神经结构,将其转化成算法模型,能够进行十分有效的训练。”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旭所说的算法模型全名叫通用型直觉神经网络,相较现有的AI算法模型,在图像识别、医学、语言训练等领域的训练速度提高了数百甚至数千倍。当失眠患者戴上智能头环,脑电波数据开始呈现规律波动;而当脑机接口原型机连接失语患者的神经末梢,实验室的屏幕上第一次跳出断续的思维信号。“类脑智能计算未来将吸引更多科研机构、企业、医院、高校参与到‘神经医学大模型’的生态共创中,打造一个覆盖‘产学研用’全环节的神经医学开放创新链”。院长张旭院士凝视着实时跳动的神经元图谱,与记者分享。

科技的火花在实验室迸发,而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跨越产学研的鸿沟。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澳门青年创业谷,真健康(广东横琴)医疗科技公司内,穿刺手术机器人正在进行精度演示。2024年,其国际首创的“导航定位微波消融系统”能“透视”人体,让消融针精准找到病灶,将消融误差控制在0.5毫米以内。真健康公司创始人、澳门青年张昊任介绍时难掩兴奋,“横琴的‘双15%’税收政策就像加速器,15%的研发加计扣除,加上15%的企业所得税,让我们的迭代速度比同行快40%。”如今,该技术已经应用于全国70余家高水平医院,实施手术近4000例。

真健康“导航定位微波消融系统” 李旭 摄

政策的齿轮不仅转动着生产线,也在重塑这片土地的人文肌理。天沐河畔的玻璃幕墙建筑内,“琴澳和鸣”主题展讲述着横琴的蜕变。展厅中央的沙盘上,LED光点如星河流动,实时显示着澳门居民驾驶车辆来往横琴的平均通关时间缩短至100秒,“四新”产业占比提高到55%以上。当超2380万人次经横琴口岸自由穿行,770亿元资金通过横琴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跨境流动“这些数字背后是合作区用实践证明,分线管理不仅是一条联通琴澳的强韧纽带,更是一场关于弥合‘两制’差异的破冰实验。”讲解员轻触屏幕,分线管理政策的立体模型缓缓展开,“就像给要素流动装上了特制滑轮。”

琴澳和鸣——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主题展 李旭 摄

夜幕降临时,横琴的灯光次第亮起。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的类脑芯片在生产线流转,岭南药方通过AI模型输往莫桑比克,而天沐河畔的展厅里,孩子们正对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挂牌成立三年来的变化惊叹。这里没有物理意义上的边界——实验室的显微镜、产业园的机械臂、政策文件的墨迹,共同编织成一张无形的网。这张网既能捕捉全球顶尖技术的星光,又能托起大湾区产业跃升的雄心。当珠江口的潮水漫过滩涂,横琴的试验田里,一个由制度破壁、技术突围与人文融合浇灌的创新共同体,正在破土而生,正如张旭所言,“当实验室的灯光照亮横琴时,我们点亮的是整个湾区未来的可能性”。

文 | 记者 李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