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静作品《岭南荷风更清奇》。

廖静作品《寺音》。

廖静作品《蝉鸣荔红》。

廖静挥毫创作。苏斯铭 摄

廖静作品《居高心自静,帆归渔入邨》。

廖静书法作品。
■开栏语
茂名,这片钟灵毓秀的岭南沃土,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文化艺术,滋养了一批执着耕耘、成绩斐然的文艺名家。为生动展现茂名文化艺术的蓬勃生机与独特魅力,即日起,南方日报茂名新闻部推出“茂名文艺名家谈”系列报道,走近这些文化艺术名家,聆听他们的艺术人生,解码他们的创作心路,呈现他们为传承岭南文脉、讲好茂名故事所作的贡献。敬请垂注。
案头宣纸上,一滴墨沿笔锋徐徐铺展。只见创作者腕底一顿,狼毫忽如斧劈石落,转瞬又似流水圆转。
位于茂名市电白区的廖静美术馆内,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茂名市书画院党支部书记廖静,正凝神于案前的创作。
案头这幅未竟的荔枝图上,朱砂点染的果实与碑帖融合的题字相映成趣。三年间计划完成的百幅荔枝系列,正将一颗颗荔枝从花开到果熟的生命轨迹,凝练于笔墨之间。
这位刚过知天命之年的艺术家,正以笔墨为舟,在传承与创新的长河中摆渡——既绘山河寄家国,亦执丹青藏初心,更以半生耕耘,在岭南文化的沃土上播撒艺术的种子。
笔墨山河寄家国
走进廖静的书房,尺幅各异的书画作品令人目不暇接。然而,最令他珍视的,却是一张看似不起眼的卡片。
那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2021年用于与各国政党党际交往的新年贺卡。翻开内页,一幅名为《风正帆安》的水墨山水画赫然呈现,其作者正是廖静本人。
画中,奇峰耸峙于两岸,一叶帆船正于湍急的河流中劈波斩浪。上方的行草题款与下方的山水线条相映成趣,构成独特的书画互文。
“‘风正一帆悬’的古句点醒了我。”廖静回忆起初创此画的构思,“原本取名《山静帆安》,但笔墨当为时代发声。最终定名《风正帆安》,寄寓‘风清气正,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
为精准表达这昂扬奋进之势,画中帆的角度他反复推敲,最终定格于45度。“这既符合力学美感,更是向上力量的象征。”
这幅作品的创作,恰逢廖静潜心闭关时期,而《风正帆安》所承载的,正是他对家国安康的深切祈愿。
这次创作,也成为他艺术道路的分水岭。早期的花鸟画或许还有些“为创作而创作”,2015年前后他转型山水画,《风正帆安》则开启了他“借画抒怀,以山河载道”的新风格,将个人书画创作深深融入时代人文的洪流。
“我深入思考艺术与时代的关系。”廖静坦言,“山水于我,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而是借以表达家国情怀的载体。”
漫步在廖静美术馆展厅,一幅幅力作陈列其间,或雄浑苍劲,或清雅灵动,琳琅满目,风格鲜明,无声地诉说着他数十载的艺术求索与深厚积淀。
数十年来,他扎根传统,深入钻研,终成自家风貌。书法上,他实践“碑帖融合”,取碑学之刚健骨力,融帖学之灵动气韵。绘画则强调“以书入画”,用篆籀般的线条勾勒古松的遒劲,以行草的笔意挥洒流水的奔腾。“线条是筋骨,墨色即血肉,变化才有魂。”他的山水画,于墨色的浓淡枯湿间,蕴藏着吞吐山河的气韵。
探索道路上,他的实践获得了名家首肯。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张海评其“碑帖融合,得古人神髓而能自出机杼”;书法泰斗沈鹏称其“线条有金石气,结体具现代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陈振濂则赞其“将岭南笔墨的鲜活与江浙传统的文雅创新结合”。
如今,廖静的书房依旧是他耕耘不辍的天地。案头铺展的宣纸,正迎接着他为一系列大展创作的新作。艺术的生命,在他笔下始终保持着扬帆远航的姿态。
逐梦路上叩启殿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欣赏鼓励,则是点燃火种的那缕清风。
还在小学低年级时,廖静曾因剪纸作品获得老师的鼓励和同学的围观,这最初的肯定,第一次点燃了他心中对艺术的渴望,至今仍念念不忘。而真正将他引向专业艺术殿堂的引路人,是初二时遇到的恩师刘家鉴。
“他素描功底极其扎实,系统教我色彩与造型。”廖静至今感念。观珠中学(今电白六中)的书画兴趣小组,为百余名像他一样怀揣梦想的少年打开了一扇艺术之窗。
现实的选择很快摆在面前。1988年,他同时考取广州美院附中、广东省艺术师范学校和景德镇陶瓷艺术学校。三所学校中,广美附中实力最强,但学费也最贵。“兄弟姐妹多,都在念书,家里实在艰难。”最终,他带着些许遗憾,选择了免学费且有生活补贴的广东艺师。
这个务实的选择,却让他比同龄人更早肩负起家庭的责任。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在电白三中任教,开始了“教学相长”的实践旅程。
但艺术的种子一旦种下,便会在土壤里执着生长,召唤着追梦人跨越现实的藩篱。
1993年,21岁的廖静担任电白三中团委书记,前程可期。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家人的反对和不解中,他毅然辞职,以破釜沉舟的勇气考入中国美术学院。这所1928年创立的艺术学府,是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摇篮,以其深厚的传统底蕴和先锋的探索精神闻名于世。
“在中国美院,我才真正看到书法教育的差距,早在上世纪60年代这里就设立了书法专业。”虽在工艺系,但廖静一心向往书法,他充分利用地利,如饥似渴地旁听书法课程,系统研习篆、隶、楷、行、草,从临摹经典到尝试创作,碑帖融合的艺术理念在此深深扎根。
工艺系的学习涵盖平面设计、包装设计,这也奠定了他往后的书画风格。他将设计思维融入书画,在构图中注重留白与视觉冲击力,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
逐梦艺术的道路上,廖静从未止步。他坦言,艺术的生命力在于持续突破。“目前在碑帖融合与书画同源领域的探索,不过是艺术修行中的阶段性成果。未来将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为传统笔墨注入新的活力,在守正创新中探寻更广阔的艺术天地。”
文化沃土的耕耘者
廖静的艺术追求,从未囿于个人画案的方寸之地。
1997年,廖静从电白东城中学调入电白文联,完成了从教师到文化工作者的身份转变。2002年,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心中萌发——创办电白书画院。彼时,浙江等地的书画院已有成熟运营模式,成为凝聚当地书画人士的专业交流平台。
“当时县里没有这样的专业平台,文化氛围需要凝聚。”廖静回忆。没有官方拨款,他自筹5万元,购置简陋的桌椅设备,在一片质疑声中艰难起步。
“搞文化不赚钱,图什么?”面对质疑,他坚持每周二、四晚义务授课,并自掏腰包承担笔墨纸张,这一坚持便是十余年如一日。
义务写春联,成为书画院打开公众局面的钥匙。起初老百姓不信免费,后来排队领纸的队伍排到深夜,有人甚至饿着肚子等候。“获得群众认可是书画院发展的最大动力。”廖静说,当时,很多书写者写到腰酸背痛仍坚持。“群众认可比获奖更有意义。”他说。
这粒倔强的文化种子,终获官方认可。电白书画院成立一年后,即因发挥显著作用转为公益一类事业编制,成为广东首个拥有正式编制的县级书画院。
这个平台如同磁石,迅速产生效应——策划“冼夫人精神”书法展、“写电白画电白”作品展。培育的一批学生中,多人登上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一时间,周边县市纷纷效仿这一成功的书画院模式。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扎根大地。从创办电白书画院到执掌茂名书画院,廖静的角色早已超越创作者本身。他以书画院为基地,不断呼吁本土创作者:“艺术家要接地气!”“离开本土资源,难成真正艺术家!”“大家要重视本土文化挖掘,多参与麒麟舞、飘色等非遗活动采风,用艺术传承非遗!”……
如今,他计划创作的百幅荔枝主题画作已步入实施阶段,预计用三年完成并赴外地巡展。“荔枝是茂名的文化符号,我要让它成为能被全国读懂的艺术语言。”廖静说。
从乡村少年到文化名家,廖静的艺术始终深植岭南沃土。他的画笔饱蘸乡情,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域的对话中,探寻着传统书画的当代出路。
如今,那抹承载着乡土记忆与时代精神的“荔枝红”,不仅跃然于他孜孜以求的百幅画作之上,更让岭南的丹青文脉,在这独特的艺术语言中薪火相传,焕发出跨越地域的盎然生机。
■人物小传
廖静,茂名电白人,国家一级美术师,茂名市书画院原院长,现任该院党支部书记,茂名市文联兼职副主席。兼任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国家开放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心、中国美术家协会推荐2019年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国礼书画家、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2020年,廖静作品《风正帆安》被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选为中国共产党与各国政党党际交往2021年新年贺卡画面。2017年和2021年,廖静被评为茂名市第八批、第九批市管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等联合主办的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展上,获德艺双馨“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2025年,被评为第一批茂名市“好心英才计划”领军人才。
■对话
南方日报:有一句话叫“书画同源”,您怎样理解书法和中国画之间的联系?
廖静:书法和绘画的关系上,很早就有“书画同源”之说。书法与中国画的根基都是线条,书法的线条是筋骨,绘画的墨色是血肉,两者相辅相成。比如我用篆书线条画古松树干,行草笔意绘流水,让绘画线条有书法的力度与节奏;而绘画的墨色层次,又能反哺书法的用墨,让字迹更具画面感。书法的“碑帖融合”理念也适用于绘画,画山水时用碑派方笔勾勒山石显刚劲,用帖派圆笔渲染云雾显灵动,正是书画技法的互通。现在我创作时追求“每幅画必配书法,每幅书法必含画意”。因为脱离书法的绘画线条易显单薄,没有绘画意识的书法则缺气韵,两者本是一体,不可分割。
南方日报:您会给孩子们学书画提哪些建议?
廖静:首先,兴趣是基础,鼓励孩子从涂鸦、临摹喜欢的作品入手,在成就感中保持热情。其次,尽早接受系统指导,像我初中遇专业老师才明确方向,基础阶段要打好素描、书法线条等功底。再者,注重“守正创新”,先扎实临帖学传统,再结合生活观察融入个性,比如从身边荔枝、山水等本土元素找灵感。另外,别怕试错,艺术需打破刻板,要在变化中形成自己的表达。最后,多走进自然采风,书法与绘画相通,先练书法掌握线条,画画会更得心应手。
撰文:刘栋铭 苏斯铭
策划:刘俊
统筹:刘栋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