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上海解放纪念日,《百合花》“绽放”中共一大纪念馆

时间:2025-05-27 14:25:00

今天是上海解放76周年纪念日。上海芭蕾舞团与中共一大纪念馆联合举办“初心不改,百合花开”文艺谈,围绕新创芭蕾舞剧《百合花》展开艺术对话。7月18日至20日,根据茹志鹃同名小说改编的舞剧《百合花》将在上海大剧院首演。这部新作邀请了茹志鹃的女儿王安忆执笔改编,母女两代作家在舞剧中交集,穿越历史长河,用初心照亮前路。

《百合花》绽放中共一大纪念馆,红色历史与当代艺术交相辉映。“在上海解放纪念日,我们带着《百合花》走进中共一大纪念馆,这是一堂特殊的党课。”上海芭蕾舞团艺术总监辛丽丽表示,上芭以“传家宝”《白毛女》代代传承,近年来还持续推出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百合花》等作品,用海派芭蕾独有的风格赓续红色血脉。“初心不改,百合花开”文艺谈通过多个平台直播,吸引近15万人观看。

围绕芭蕾舞剧《百合花》展开艺术对话。(摄影:文汇报 张挺)

情感与泪水一起溢出来

小说《百合花》全文只有5000多个字,讲述通讯员、新媳妇、文工团女战士三个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生活背景的人物因“借被子”这件小事产生的交集。小说线索简单,戏剧性不强,如何变成芭蕾舞剧?“2022年冬,我第一次向王安忆老师提出将《百合花》改编成芭蕾舞剧的想法,内心十分忐忑。没想到,安忆老师是那么信任我、信任上海芭蕾舞团,不仅爽快地拿出母亲小说的版权,更亲自担任编剧。短短一个月就完成了剧本,并全程参与创作。感谢她,用作家独特的笔触,把小说中那份纯净、清新的青春故事,搬上芭蕾舞台。”辛丽丽说。

芭蕾舞剧《百合花》重现战争岁月里年轻一代的青春、热血、信仰、梦想。“舞剧故事发生的年代离我们比较远,在刻画角色、把握情感上起初会有一定难度,需要放下以往的表演习惯,成为一个普通人,去传递淳朴与真诚。”上芭首席演员戚冰雪曾在《白毛女》中饰演“喜儿”,此次在《百合花》中饰演“新媳妇”。“期待大幕拉开的时刻,大家能够走进剧院感受那份炽热和感动,汲取积极向上的力量。”

“在表演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作品强大的感染力。尤其是‘通讯员’牺牲后,以灵魂姿态回到舞台,我们合跳了一段舞。每次排演那个场景,积蓄的情感就与泪水一起溢出来……”郭文槿在《百合花》中饰演青年“大姐”一角,“00后”演员许靖昆在《百合花》中饰演“通讯员”,他们说:“希望能代替角色去传递一种爱,这种爱柔美而内敛,并在人物的成长中不断被滋养,角色也会因此发出独特的光亮。”

“来到中共一大纪念馆,回望革命先烈指引的信仰之路。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他们甘愿牺牲自己,诠释了信仰的力量、青春的力量。”上海芭蕾舞团团长季萍萍说。在《百合花》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前往故事发生地海安采风,探访红色地标,不断充实丰满剧中的人物形象。“正是先辈们筚路蓝缕的奋斗,才有了今天如百合花一般美好幸福的生活。”

创新红色文化的时代表达

“今天我们能有机会站在中共一大会址前,这个唯一存世的直接物证面前,重温初心使命,是难能可贵的,要感谢老一辈文博人当初的付出与坚持。”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委员、副馆长阮竣说。王安忆曾写过一篇回忆散文《我的大舅舅》,书中提到的沈之瑜原名茹志成,正是勘实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的那位专家。他出任过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校长、上海博物馆馆长,为我国文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甲骨文的研究上卓有成就。

围绕芭蕾舞剧《百合花》展开艺术对话。(摄影:文汇报 张挺)

“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使命、不同的担当。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可喜地看到参观中共一大纪念馆的观众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会在参观后自发地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发布打卡、笔记、VLOG等形式传播红色文化。”据阮竣介绍,中共一大纪念馆近年来不断创新红色文化的时代表达,比如:红色文化与潮流生活的结合,推出CityWalk,打卡红色地标;红色文化与数智时代的共生,打造首个“初心之旅”VR体验;红色文化与艺术的对话,推出展览《艺术中的红》、微电影三部曲,主题歌曲《初心之光》、舞蹈宣传片《新青年,来上海》等。

“与上海芭蕾舞团一样,创新红色文化的时代表达是中共一大纪念馆坚持探索的课题。我们想让年轻的朋友们看到,红色文化永远有说不完的话题、讲不完的故事、和写不尽的精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红色文化的记录者、传播者、和弘扬者。”阮竣说。